第三百四十三章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薪越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乐文小说网 www.xs26.cc,最快更新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林子轩看到妹妹来找他就有些头疼。

    林晓玲回国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刚开始倒是合家欢喜,毕竟女儿两年没有回来,自然要好好的庆祝一番。

    但随着相亲次数的增加,家里是愈发的不得安宁。

    林家在上海滩是有脸面的家族,为女儿选择的相亲对象也是门当户对。

    不是书香门第,就是豪门之家,即便比不上上海滩的顶级家族,也拥有不小的财富。

    林晓玲却一概给拒绝了,不是嫌弃那些人太过保守,就是说他们没有志向。

    这正是喜欢一个人不需要理由,拒绝一个人却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

    一次两次还可以理解,次数多了林家也不好交代。

    要是传出林家眼界太高的风评,对林家的声誉会有影响。

    于是,家里开始吵闹起来,林子轩只好四处避难,不愿意回家。

    好在前些日子林晓玲安分下来,想要做点事情,她选择了一个研究课题,那就是用西方的新闻理论系统的阐述中国新闻行业的历史。

    林子轩一听就愣住了,你的心也太大了吧。

    他从事新闻行业,知道这件事的困难程度,历史哪里有那么好写,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倒没有什么,想要深入挖掘,详尽叙述可不容易。

    1815年,中国第一份近代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问世,由英国传教士创办。

    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华人为对象的中文近代报刊,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发端。

    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

    这一百年来,仅仅是上海一地就先后出现了数百种报纸,更别说其他地区了,有的报纸很快消失,有的报纸一直延续至今。

    光是搜集资料就要耗费数年的时间,还要从中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分门别类。

    而且,中国的新闻行业牵涉到国家的变迁。政治的博弈,还有外国势力的插手。

    情况实在是太复杂了。

    想要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研究,不只是耗费时间的问题,还需要有这个能力和学识。否则弄不出像样的东西来。

    不过林子轩没有打消妹妹的积极性,能够让她有点事情做也好,家里会安宁很多。

    他把妹妹介绍给了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的会长戈公震。

    戈公震是上海著名的报人和记者,在新闻行业颇有声望,出生于1890年。江苏东台人。

    他在1913年来到上海,先是在书局做学徒,后来成为《时报》的总编辑。

    1921年,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成立,戈公震是首位会长。

    此人对于新闻行业的历史知之甚详,先后在上海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讲授新闻学。

    不要奇怪这些大学的名字,它们大多是民办学校,说难听点就是野鸡大学。

    这些大学的毕业生很难得到国外大学的认可,不像是清华和北大那样具有知名度。

    这个时候,戈公震花费数年之功编写完成了《中国报学史》。较为全面的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可谓是一部难得的学术著作。

    这让林晓玲极为郁闷,原本自己兴致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却发现人家已经做完了。

    戈公震非常大方,他把还没有出版的书稿给林晓玲观看,希望这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高才生能够提提意见。

    在中国的留学生里,学习新闻专业的并不多见。

    林晓玲看完之后,结合她在西方学到的新闻理论,还真的提出了几点建议。

    《中国报学史》史料丰富,却不够系统。研究的不够深入,没有形成理论性的东西。

    戈公震接受了这些建议,他并没有学习过新闻理论,都是依靠自己不断的摸索。

    和林晓玲交谈后。他决定前往西方各国一趟,抱着学习的态度考察各个国家的新闻行业,看看外国人是怎么经营报业的。

    如此一来,林晓玲又变得无所事事了。

    她除了加入了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外,再次陷入相亲的死循环之中。

    作为哥哥,林子轩对此爱莫能助。

    林晓玲这次来找哥哥是因为她又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创办一所教授新闻专业的学校。

    这不是综合性的大学,而是类似于短期培训班的教学机构,让中国的新闻记者和报刊编辑们接触到西方的新闻理论知识。

    事实上,中国的报刊编辑和记者们基本上都不是专业出身。

    在这个时代,报刊编辑和记者的入门门槛较低,只要认识字,先从报馆的校对工作做起,逐渐升职成编辑到主编,很少有人接受过新闻专业的教育。

    以周瘦绢为例,他中学毕业后就开始工作了,作为文学青年进行写作和创办刊物。

    就这样,一步步的成为了《申报》的编辑。

    别看上海的报业发达,有上百种报纸同时发行,但上海的新闻专业是从1921年开始的。

    1921年,隶属于美国圣公会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开办新闻科,聘请《密勒氏评论报》主笔彼得森为教授。

    上海圣约翰大学报学系不仅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系,也是亚洲第一个新闻学系。

    当年圣约翰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只有35人。

    可以说,在此之前的中国报人基本上都是自学成才。

    林晓玲觉得上海新闻行业很多在职的编辑和记者没有时间进入专门的大学学习,那样太浪费时间,这种短期的培训班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培训班和夜校类似,讲求效率,应该会受到欢迎。

    为此,她专门写了一份计划书,前期的准备工作较为简单,只要租一间教室,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就可以了。

    招收的对象是有一定新闻行业从业经验的人员,两到三个月为一学期,一期30人左右。

    林晓玲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很有自信。

    她来找哥哥一方面是拉投资,另一方面是准备拿万象书局旗下的编辑和记者做实验。

    免费为他们提供两个月的教育培训,看看效果如何。

    这是为了打广告,这些人接受培训后会转告身边的人,从而在新闻行业树立良好的口碑。

    到了第二期就开始收钱了。

    林子轩看着这份周详的计划书,不由得感叹妹妹真的长大了,不再是只知道玩闹的孩子。

    她的未来由她自己做主好了,能走到什么地步就看她的心有多大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