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澶渊之盟宋辽奠定百年和平 好大喜功赵恒修建玉清召应


    就在河西地区的党项人小动作不断,野心膨胀,渐渐崛起之时。
    身在开封汴梁的大宋皇帝,宋真宗赵恒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赵恒是大宋朝第三任皇帝,赵恒即位之初,广开言路,勤政治国,大宋经济有所发展,史称“咸平之治”
    。
    军事和政治方面继承了宋太祖和宋太宗对辽国保持积极进攻的态度,心怀壮志,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
    此时的宋真宗可以说一个锐意进取、有着远大抱负和强烈使命感的君主。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祖辈们未竟的事业,为大宋开疆拓土,重振国威。
    他的决心和勇气,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大宋臣民的士气,让人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此时的宋辽双方,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互有胜负!
    直至公元1004年,也许是厌倦了大宋朝的袭扰,辽圣宗耶律隆绪及萧太后率倾国之力,步兵骑兵四十余万人,南下侵宋!
    想要一举消灭大宋政权!
    或者至少分出一个胜负!
    但是辽国的太后和皇帝都低估了大宋人民的作战意志。
    还是太乐观了!
    辽国的骑兵虽然机动性强,野战强于宋朝,但并不擅长攻城!
    接连攻击威虏军(今河北徐水)、顺安军(今河北高阳)、北平寨(今河北完县)、瀛州(今河北河间)、保州(今河北清宛)、定州(今属河北)等多个军事重镇。
    竟然只打下来一个祁州,而兵力损失就有数万人。
    此时的萧太后和辽国皇帝耶律隆绪是恐惧的!
    因为他们知道,按照这个节奏,就算打到了开封城下,辽国的士兵恐怕也就死的差不多了。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宋朝皇帝赵恒,也是恐惧的。
    这位年轻的皇帝,有一个英明神武的伯父赵匡胤,也有一个足智多谋的父亲赵光义。
    伯父的神武和父亲的毒辣,都是在死人堆里练出来的。
    陈尸千里,血流成河,他只在小说里听说过。
    成王败寇,你死我活的桥段他也只是在小说里听说过。
    当大宋朝的百姓和将士们都准备好和辽国一决雌雄的时候,大宋的将士表现出了战斗民族应有的战斗力和作战意志。
    李继隆以骑兵野战的方式大败辽国骑兵精锐。
    辽军主帅萧挞凛在澶渊城下巡视之时,被宋朝士兵用床子弩射杀,杨延昭截断辽军北归之路,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辽军南下没有被攻克的城池,就像是一只又一只野狼,随时都会在辽国人北归的时候咬上一口,如此一来,就算契丹就算不亡国也会元气大伤。
    “辽国人孤军深入,败相已露,官家应该抓住这次机会,让辽国人归还燕云十六州,并向我大宋称臣!”
    寇准喝得有点微醺了,得意的说道。
    而此时的赵恒却有些惶恐不安,自得知辽国举全国之力进攻开封的时候,赵恒已经失眠很多天了。
    若不是寇准阻拦,他恐怕已经听从王钦若和陈尧叟建议,迁都南京了。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