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丰功伟绩


    责怪?
    弘治皇帝此刻又不禁懵了。
    如此的大功劳,怎么责怪?
    就因为在此办了一个丰收节?
    继藩果然是谋虑深远之人啊。
    他何罪之有呢?
    弘治皇帝不禁乐了。
    终于他回过了神来。
    粮食……增产了。
    这粮食的重要,自是不必言。
    而前些日子,太子在西山耕种,早就引起了许多的非议,这些非议,弘治皇帝自是不计较在心上,既然太子喜欢,那去做便是了。
    可如今呢……
    “耕地,也有如此大的学问。”
    与带来了新的主粮不同,这一次,却完全是用原有的稻子,使其产量大增。
    “若如此……”
    弘治皇帝的目光炯炯有神,他凝视着方继藩:“这岂非是说,在将来,粮食产量,绝非只是七百斤,甚至还可能提高到八百,九百,一千斤?那么……红薯呢,土豆呢?”
    弘治皇帝话音落下时,所有人心头一震。
    大家只想着稻谷,却忽略到,任何东西,都是互通的。
    通过研究,通过不断的培育良种,便可大大的提高产量,稻谷可以,麦子自然也可以,而至于那些高产的土豆和红薯,其产量,岂不是还要更高?
    方才刘健等人,所关心的只是稻米的增加,可是还有一笔账,是没有算清楚的,不只是许多作物都可以产量增加,而且……当下亩产七百斤,不过是当下研究的成果,可是……倘若只要持续不断的进行研究,这就意味着,在十年,百年之后,粮食的产量,还可以以提高。
    这……不过是一个开始。
    “今日太子和方卿家并非是增加了粮食,不是解决了当下的大患,而是寻到了一个解决万世基业的方法啊。”
    “周有八百年天下,可到了汉,不过区区四百年,此后历经了唐宋,其国祚,便更是不如昔了,究其原因,还是太平盛世时,人口日益增多,以至人满为患,土地兼并,百姓们活不下去了啊,到了那时,便到处都是干柴烈火,虽偶有有为之君,力挽狂澜于既倒,可终究……解决不了根子的问题,最终也不过是延续寥寥十年二十年的国祚而已。”
    弘治皇帝说到此:“太子和方卿家,所效仿的并非是三皇五帝,他们是寻到了一个钥匙,这个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门。
    有了这扇门,朕与后世子孙,方才可进入这宝山之中,哪怕是让投入人力物力,也要将这对农业的研究,持续下去,一年不成,就十年,十年不成,可以等百年,可只要还能增产,这天下的百姓,便在无饥饿之虞了。”
    弘治皇帝说罢,慎重的看了一旁的萧敬,正色道:“你且记下,回去之后,立即口授,命人造石坊一座,就存于宫中。”
    萧敬哪里敢怠慢,忙是屏息静听。
    弘治皇帝道:“我大明朱氏享国百五十年,今农学初现端倪,朕今亲眼所见,方知治天下之道,不在于自守,而在钻研而已。
    后世子孙,理当铭记,若违朕意,人神共愤,天厌之。”
    萧敬拜倒:“奴婢遵旨。”
    刘健等人也恍然。
    此时听陛下所言,竟一下子也醍醐灌顶了起来。
    不错,增产了粮食不算什么,至少现在,大明还没有饿殍遍地。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